05/03/2025
「城市景昔」扩至大坑 手机扫描AR时钟 百年非遗近在眼前
文汇报
副刊
位处天后和铜锣湾之间的大坑,在闹市中自成一角,不仅是香港的特色小区,其最具代表性的舞火龙习俗更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城市景昔」将扩增实景(AR)技术带到大坑社区,市民和旅客可以透过智能手机,穿越时空探索这个充满历史韵味的社区,沉浸式体验大坑的今昔变迁和文化特色。
「城市景昔」由旅游事务署委託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学院研发及製作,这次扩展至大坑区,标誌着该计划进一步深化对本地文化遗产的探索与呈现,为旅客提供更具故事性和互动感的智慧旅游体验。「城市景昔」的製作团队项目经理叶芷霖介绍:「从2021年开始,我们已经设置了包括尖沙咀、中环等28个点,第二阶段也有6个点,到了今天大坑增添了全新的5个点,其中还包括了真实旧照片,希望给市民和游客提供新的打卡点。」
五个新设置的「AR 时钟」分别位于大坑的火龙径、铜锣湾道、莲花宫西街、浣纱街及大坑火龙文化馆,串连成一条历史散步路线。市民和旅客只需透过手机应用程式扫描这些「AR 时钟」,便可欣赏由历史照片或本地艺术家画作整合而成的昔日街景。此外,每个场景中的地标建筑均配有根据历史资料和街坊口述历史撰写的文字描述,细緻呈现大坑的社区发展和居民生活点滴,让市民和旅客在享受视觉体验之馀,也能深入了解这个社区。
动画艺术家李钰淇介绍自己位于大坑的作品,她说:「我小时候就住在这附近,每年都会来看舞火龙,但长大之后印象会比较模糊,要靠整个团队来给我一些背景资料,再去描绘出来。动画由我自己一帧一帧画出来,技术团队将我的画变成3D,这是第一次将我的作品做成AR的形式,最终出来的效果比起我自己想象中还要更加丰富。」
AR技术立体展现火龙文化
舞火龙习俗始于19世纪末,当时大坑村爆发瘟疫,村民于是扎起一条插满香支的草龙,在晚上绕村舞龙,以求消灾。是次「城市景昔」的一大特色是透过动画与360度影片,立体展现大坑舞火龙这项百年非遗传统习俗。本地艺术家参考历史资料,创作出生动细緻的动画,再透过AR技术将其融入场景,让市民和旅客从崭新视角欣赏这项极具代表性的节庆活动。
「城市景昔」的製作团队项目经理梁伟伦说:「我们与从前的街坊做过资料搜集,最早前的可以追溯到40多年前,包括飞机榄这样的民间活动,都要与曾经的市民去确定,原来他们真的有吃过飞机榄,才决定将这个画面记录下来。」
此外,「城市景昔」採用360度全景镜头拍摄,在中秋节期间捕捉了大坑舞火龙点睛和巡游表演时的热闹画面,将火光闪耀、锣鼓喧天的氛围重新呈现,让市民和旅客犹如置身其中,一年 365日全天候都能亲身感受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除了大坑舞火龙,五个指定地点亦分别阐述了大坑不同年代的居民生活、社会环境变迁等。
火龙径回顾百年前地标
位于火龙径的「城市景昔」体验展示了铜锣湾的发展历程。透过历史全景图像,可以看见1924年该区的重要地标:皇后运动场、皇后运动场凉亭、中华火车糖局、旧铜锣湾避风塘和大坑明渠,一探这繁华地段的前世今生。
曾经的皇后运动场现为皇仁书院。这片低洼地于1898年被填平,闢为皇后运动场,不但成为大坑老街坊的好去处,亦在香港康乐场地的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皇后运动场凉亭现为皇仁书院的童军室,早在校舍建成之前已存在,而且是皇后运动场唯一保留下来的建筑物。
中华火车糖局是香港首间炼糖厂,于1878年投产,并兴建货仓、工厂和办事处,又建造深水码头,以供装卸原材料和货物。这一带除了糖厂外,还曾设有铸钱局和製冰公司,见证了香港早期的工业发展。
维多利亚公园曾是旧铜锣湾避风塘,1883年,政府鉴于风灾导致伤亡,在高士威道对出的港湾外建了一道海堤,海堤以内的区域便是铜锣湾避风塘。到1950年代,政府于避风塘位置填海,成为了今日的维多利亚公园。
铜锣湾道还原民生日常
位于铜锣湾道的「城市景昔」体验以昔日大坑的民生日常为主题。从历史全景图像中可以看见浣纱街、明新製镜公司、香港中华游乐会和大坑坊众福利会在1959年的面貌。作为大坑的核心地带,这裏和昔日大坑居民的工作、生活和社交活动密不可分。
在1950年代,铜锣湾道沿路进驻了不同行业的厂房,直到六十至七十年代工厂外移,大坑才逐渐发展为住宅区。现在的明新大厦便是其一,以製作玻璃镜为主要业务。
香港中华游乐会是早期的华人会所,于1912年正式开幕,为华人提供参与康体活动的机会。除积极推广网球运动外,亦为木球、足球等运动项目提供场地,为香港体育界培育了众多精英。大坑坊众福利会原为由大坑居民义务组成,守卫铜锣湾道和大坑道的自卫团。在战后成为提供居民支援的非牟利组织,致力促进居民身心健康,增强社区凝聚力。后来,该会更负责统筹每年一度的舞火龙。
莲花宫西街呈现社区风貌
位于莲花宫西街的「城市景昔」呈现了莲花宫一带的社区风貌。从历史全景图像中可以看见1971年的莲花宫、莲花宫后山的木屋区、中华基督教礼贤会湾仔堂和铜锣湾裁判司署。这些建筑构成了昔日莲花宫一带的社区景观,见证了大坑的宗教文化和社区发展。
莲花宫约建于1863年,庙宇前殿为半八角形的重簷攒尖顶,在前殿的底部,可见石拱基座将建筑升高,相传观音曾在石上显灵,故在此建庙供奉。莲花宫后山一带曾是大坑最拥挤的地方之一。1950年代,后山木屋区的灰色经济非常活跃,政府于1970年代逐步清拆木屋区,徙置居民。1960至1970年代期间,中华基督教礼贤会湾仔堂积极服务山上的社区,探访木屋区居民,向他们传福音,搭建了山上山下社区的桥樑。
由巴马丹拿建筑师行设计的铜锣湾裁判司署于1960年春落成。它呈现了当时流行于公共建筑的简约古典主义建筑风格。这幢建筑亦是数个政府部门的办公室,包括社会福利署、市政事务署及人口登记局。
浣纱街汇集特色历史建筑
浣纱街原为水坑,大坑居民于19世纪末开始在水坑上游的洗衣池洗涤衣物。洗衣雅称「浣纱」,此街因而得名。20世纪初,不少大坑居民以洗衣为业,浣纱街上游一带曾建有洗衣池,汙水顺流而下,下游汇集洗衣池的汙水,成为了排汙的渠道,大坑地名亦由此而来。
位于浣纱街的「城市景昔」体验以大坑的建筑为主题。从历史全景图像中可以看见1953年的新村街30及31号、虎豹别墅和龙溪台。这三个大坑地标各有其建筑风格,蕴含丰富的历史价值。新村街30及31号是三级历史建筑,是新村街上现时仅存的中式房屋,在1940至1950年代,新村街的建筑多为楼高一至两层的中式房屋、并排兴建,与隔壁的房屋共用山牆。「虎」和「豹」其实分别代表别墅主人胡文虎及其弟胡文豹。别墅建筑具中西合璧的建筑特色,内部以现代建筑材料建造,仍保留以老虎为设计元素的中式傢具和建筑构件。龙溪台由十幢相连的住宅组成,楼高三层,建筑风格中西合璧,既有中式的金字形瓦顶,又有富装饰艺术风格的拱型门楣和通风遮阳的露台。1980年代,龙溪台重建成今天的龙涛苑。
【话你知】横街小巷命名有段古
大坑横街小巷的命名往往就是一段段的故事,例如书馆街顾名思义是指读书的地方,因为这条街上曾有孔圣义学。从历史全景图像中可以看见1953年的孔圣会大坑小学、中式石屋和大坑街道。昔日街坊在大坑就学和就业,建立了紧密的社区连结。孔圣会大坑小学现为大坑火龙文化馆,原为「孔圣义学」,于1909年创办。大坑坊众福利会曾借用校舍,开办晚间免费小学及供应全部书簿课本,吸引了大量学童,全校额满。街坊忆述,铜锣湾道至京街一带多是富裕人家居住。大坑居民多于原区就业,如经营米粮等各类生意,又或者在不同厂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