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3/2025

有片 |【旅游】AR重现大坑社区变迁 认识舞火龙文化

香港商报网

港闻

(记者、摄影:Karena)大坑不仅是香港的特色小区,其最具代表性的舞火龙习俗更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旅游事务署推出的文化创意旅游项目「城市景昔」最近扩展至大坑五个指定地点。「城市景昔」将扩增实景(AR)技术带到大坑社区,市民和旅客可以透过智能手机,探索这个充满历史韵味的社区,体验大坑的今昔变迁和文化特色。

五个新设置的「AR 时钟」分别位于大坑的火龙径、铜锣湾道、莲花宫西街、浣纱街及大坑火龙文化馆,串连成一条历史散步路线。市民和旅客只需透过手机应用程式「City in time 城市景昔」扫描这些「AR 时钟」,便可欣赏昔日街景。每个场景中的地标建筑均配有根据历史资料和街坊口述历史撰写的文字描述,呈现大坑的社区发展和居民生活点滴。程式并透过动画与360度影片,立体展现大坑舞火龙习俗,採用360度全景镜头拍摄,在中秋节期间捕捉了大坑舞火龙点睛和巡游表演时的热闹画面,将火光闪耀、锣鼓喧天的氛围重新呈现。本地艺术家参考历史资料,创作出生动的动画,再透过 AR 技术将其融入场景。五个指定地点亦分别阐述了大坑不同年代的居民生活状况、社会环境变迁等。

第一站可先到位于大坑火龙文化馆外的「AR 时钟」,透过手机可以看见 1953年的孔圣会大坑小学、中式石屋和大坑街道。大坑火龙文化馆前身为孔圣会大坑小学,附近一带主要是住宅区,居民多于原区就业,如经营米粮各类生意,又或在不同厂房工作,在动画还可以看见舞火龙巡游。然后到位于铜锣湾道的「AR 时钟」,可以看见浣纱街、明新製镜公司、香港中华游乐会和大坑坊众福利会在1959年的面貌。浣纱街原为水坑,大坑居民于19世纪末开始在水坑上游的洗衣池洗涤衣物。洗衣雅称「浣纱」,此街因而得名。位于浣纱街的「AR 时钟」体验以大坑的建筑为主题,可以看见1953年的新村街30及31号、虎豹别墅和龙溪臺。这三个大坑地标各有其建筑风格,蕴含丰富的历史价值。再到位于莲花宫西街的「AR 时钟」,可以看见1971年的莲花宫、后山的木屋区、中华基督教礼贤会湾仔堂和铜锣湾裁判司署,动画中还出现叫卖飞机榄的居民。这些建筑构成了昔日莲花宫一带的社区景观,见证了大坑的宗教文化和社区发展。最后是位于火龙径的「AR 时钟」,展示了铜锣湾的发展历程,可以看见1924年该区的重要地标,如皇后运动场、皇后运动场凉亭、中华火车糖局、旧铜锣湾避风塘和大坑明渠,一探这繁华地段的今昔对比。

原文网址:有片 |【旅游】AR重现大坑社区变迁 认识舞火龙文化